<<宁波农工党>>
2021年第1期
2020年第4期
2020年第3期
2020年第2期
2020年第1期
2019年第4期
2019年第3期
2019年第2期
2019年第1期
2018年第4期
2018年第3期
2018年第2期
2018年第1期
2017年第4期
2017年第3期
2017年第2期
2017年第1期
2016年第4期
2016年第3期
2016年第2期
2016年第1期
2015年第4期
2015年第3期
2015年第2期
2015年第1期
2014年第4期
2014年第3期
2014年第2期
2014年第1期
2013年第4期
2013年第3期
2013年第2期
2013年第1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4期
2011年第3期
2011年第2期
2011年第1期
2010年第4期
2010年第3期
2010年第2期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4期
2009年第3期
2009年第2期
2009年第1期
2008年第4期
抗震救灾专辑
2008年第3期
2008年第2期
2008年第1期
2007年第4期
2007年第3期
2007年第2期
2007年第1期
2006年第4期
2006年第3期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网站搜索
  2021年第1期

 
关于推进宁波全域城区化的对策建议(2021年第1期总第178期) 
 
2021-03-26
 

 

 

农工党宁波市委会

宁波城乡差距小、体制机制活,城市化率已超过74%,完全具备全域城区化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通过撤县(市)设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展高效、包容、可持续性的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目前国家重大政策导向。余姚、慈溪、宁海、象山4县(市)均符合国家设立市辖区的标准要求。近年来,余姚、慈溪、象山等从融入宁波都市区、发展湾区经济的角度,开展了撤县(市)设区前期研究,总体意愿较强。

全国各地(包括武汉、成都、长沙、青岛等市)都在积极推进全域城区化工作。目前已有100多个城市撤县(市)设区工作方案已经上报国家民政部等部委,区域竞争十分激烈。推进全域城区化,事关宁波未来长远和全局发展。我们必须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下好先手棋,围绕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要求,紧扣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目标定位,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分步实施,尊重历史沿革、自然属性、经济流向、民情民意,积极稳妥地撤县(市)设区,力争通过10年时间努力,实现全域城区化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意识,深入细致做好各方面工作,促进各县(市)和市级各部门达成共识。二是在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时,充分考虑全域城区化的发展要求,谋划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三是成立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全域城区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市民政主管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近年的重点工作,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指导相关县(市)做好推进工作。有关部门及相关县(市)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有序推进。一是借鉴并吸取南京、广州等城市在全域城区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调研摸清市域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深入撤县(市)设区区域调研,准确掌握四个县市撤县(市)设区的现实情况、有利因素、主要矛盾和风险点,并提出针对性举措。二是根据外部环境、发展条件、未来潜力以及国家政策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科学确定撤县(市)设区、全域城区化的工作时序,在推进时序和工作路径上可以进行多方案比选。首先,建议通过“十四五”时期的努力,到2025年末,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要求,先行将余姚、慈溪撤市设区,全市形成8区2县发展格局,中心城区面积将超过600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实现由三江时代迈向大湾区时代,城市化率将超过75%,大都市基本形成。其次,通过“十五五”时期的努力,到2030年末,将南部2县撤县建区,南部区域将成为宁波的重要生态发展区和休闲旅游区,象山港两岸将建成极具魅力的生态宜居大湾区。此外,如果国家撤县设区条件放得更宽,考虑在“十四五”时期,通过加大工作力度,一次性实现4个县市的撤县(市)设区。三是合理引导舆论。全域城区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筹备申报到推动实施的全过程中,都涉及复杂的政策体制和相关利益调整,需要在各层面做好充分细致的沟通协调,但同时要做好保密工作,密切关注舆情动向,确保社会稳定。

三、完善配套政策,强化统筹管理。一是在土地管理方面,重点做好土地规划调整和土地收益归属等问题,总体上要强化市域统筹发展能力。可以参照鄞州、奉化撤县(市)的经验,给予一定期限的过渡期。重点是要做好拆迁安置与征地补偿标准的标准制定及区域衔接。二是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要进一步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增强市级财政统筹发展能力,积极做好财政管理权分割、税负标准调整和财政支出稳定性等政策研究工作,科学划分市管财政与区管财政之间的财权予事权。按照对相关利益主体影响最小化原则,从市级层面对新成立区的财税关系调整作统筹考虑。三是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加快推动县(市)民生服务的跨越提升,健全制度安排、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共享发展。总体原则是就高不就低,目标是向原中心城区看齐。但考虑财政负担问题,可以考虑基数不变、做好市级统筹、推动逐步过渡。

四、健全基础设施,促进空间融合。一是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建设,积极构建“两环十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加快建设世纪大道快速路、东外环快速路,推进沈海高速连接线、四明山高速、杭甬高速复线、甬台温高速复线、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中心连接线等重点国省道项目,谋划推进象山港第二通道建设。完善城市内部路网,加快鄞州大道快速路、广德湖快速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杭甬、甬台温高速在绕城高速以内路段的城市快速路功能。二是加快推进铁路网建设,重点建设甬金铁路、甬舟铁路、沿海高铁、跨杭州湾铁路等,推进宁波至余慈、奉化、象山、宁海城际铁路,推进4县(市)与中心城区融合步伐。三是推进航空网建设,规划建设栎社机场四期和第二跑道,规划建设宁波西站枢纽。推进宁海、杭州湾新区等通用航空机场。

(本文系我会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上的集体提案。执笔人:张水清)


 
----------------------------------------------
    本信息已访问: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