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宁波市委会
宁波城乡差距小、体制机制活,城市化率已超过74%,完全具备全域城区化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通过撤县(市)设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展高效、包容、可持续性的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目前国家重大政策导向。余姚、慈溪、宁海、象山4县(市)均符合国家设立市辖区的标准要求。近年来,余姚、慈溪、象山等从融入宁波都市区、发展湾区经济的角度,开展了撤县(市)设区前期研究,总体意愿较强。
全国各地(包括武汉、成都、长沙、青岛等市)都在积极推进全域城区化工作。目前已有100多个城市撤县(市)设区工作方案已经上报国家民政部等部委,区域竞争十分激烈。推进全域城区化,事关宁波未来长远和全局发展。我们必须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下好先手棋,围绕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要求,紧扣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目标定位,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分步实施,尊重历史沿革、自然属性、经济流向、民情民意,积极稳妥地撤县(市)设区,力争通过10年时间努力,实现全域城区化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意识,深入细致做好各方面工作,促进各县(市)和市级各部门达成共识。二是在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时,充分考虑全域城区化的发展要求,谋划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三是成立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全域城区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市民政主管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近年的重点工作,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指导相关县(市)做好推进工作。有关部门及相关县(市)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有序推进。一是借鉴并吸取南京、广州等城市在全域城区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调研摸清市域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深入撤县(市)设区区域调研,准确掌握四个县市撤县(市)设区的现实情况、有利因素、主要矛盾和风险点,并提出针对性举措。二是根据外部环境、发展条件、未来潜力以及国家政策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科学确定撤县(市)设区、全域城区化的工作时序,在推进时序和工作路径上可以进行多方案比选。首先,建议通过“十四五”时期的努力,到2025年末,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要求,先行将余姚、慈溪撤市设区,全市形成8区2县发展格局,中心城区面积将超过600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实现由三江时代迈向大湾区时代,城市化率将超过75%,大都市基本形成。其次,通过“十五五”时期的努力,到2030年末,将南部2县撤县建区,南部区域将成为宁波的重要生态发展区和休闲旅游区,象山港两岸将建成极具魅力的生态宜居大湾区。此外,如果国家撤县设区条件放得更宽,考虑在“十四五”时期,通过加大工作力度,一次性实现4个县市的撤县(市)设区。三是合理引导舆论。全域城区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筹备申报到推动实施的全过程中,都涉及复杂的政策体制和相关利益调整,需要在各层面做好充分细致的沟通协调,但同时要做好保密工作,密切关注舆情动向,确保社会稳定。
三、完善配套政策,强化统筹管理。一是在土地管理方面,重点做好土地规划调整和土地收益归属等问题,总体上要强化市域统筹发展能力。可以参照鄞州、奉化撤县(市)的经验,给予一定期限的过渡期。重点是要做好拆迁安置与征地补偿标准的标准制定及区域衔接。二是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要进一步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增强市级财政统筹发展能力,积极做好财政管理权分割、税负标准调整和财政支出稳定性等政策研究工作,科学划分市管财政与区管财政之间的财权予事权。按照对相关利益主体影响最小化原则,从市级层面对新成立区的财税关系调整作统筹考虑。三是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加快推动县(市)民生服务的跨越提升,健全制度安排、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共享发展。总体原则是就高不就低,目标是向原中心城区看齐。但考虑财政负担问题,可以考虑基数不变、做好市级统筹、推动逐步过渡。
四、健全基础设施,促进空间融合。一是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建设,积极构建“两环十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加快建设世纪大道快速路、东外环快速路,推进沈海高速连接线、四明山高速、杭甬高速复线、甬台温高速复线、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中心连接线等重点国省道项目,谋划推进象山港第二通道建设。完善城市内部路网,加快鄞州大道快速路、广德湖快速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杭甬、甬台温高速在绕城高速以内路段的城市快速路功能。二是加快推进铁路网建设,重点建设甬金铁路、甬舟铁路、沿海高铁、跨杭州湾铁路等,推进宁波至余慈、奉化、象山、宁海城际铁路,推进4县(市)与中心城区融合步伐。三是推进航空网建设,规划建设栎社机场四期和第二跑道,规划建设宁波西站枢纽。推进宁海、杭州湾新区等通用航空机场。
(本文系我会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上的集体提案。执笔人:张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