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有人问,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中,谁是冲在最前线的人?毫无疑问,首当其冲的便是各个医院的感染科医生。他们的职责,就是直面疑似人群,用他们的“火眼金睛”,与肆虐的病毒展开近身博弈。
作为国科大华美医院(市第二医院)一支部主委、感染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的陈琳,更是责无旁贷。自宁波发现疫情以来,她带领团队成员认真做好发热就诊病人以及在院所有病人的新冠肺炎排查工作,努力做到不遗漏、不留死角,并为全院医务人员做好新冠肺炎的防控培训及落实工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牢牢把住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卡”。同时,作为曾参与“非典”诊治的市级专家,她还奔走于各大医院,指导防控与专家会诊工作,多次为我市出征武汉的紧急医疗队作自我防护的专题培训。
让我们用一组镜头,近距离感受陈琳主任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的工作状态。
第一场景 感染科办公室
一台电脑、一只手机,就是陈琳在战斗岗位的武器装备。近期前来就诊的每位发热病人,都要通过CT、核酸检测和验血,配合查问流行病接触史,来排查是否需要隔离治疗,所有检测结果最后都要汇总到陈琳这边来,然后一个个作出诊断。2月12日,从早上7点45分起,陈琳就坐在电脑前面,遂一排查昨天来院就诊的100多名发热病人。
对于部分重点关注的病人情况,陈琳作了详细的笔记。在作出诊断和采取下步措施前,陈琳还要不时打电话给门诊医生或病人,询问目前情况,再作些补充记录。
办公室也会不时打进来电话。从发现疫情开始,科室全体成员就全都上了战场:4位去了发热门诊,3位去了留观病房,2位下乡去了援助点……医生们在前线有把握不了的情况,丝毫不敢马虎,都会及时来电汇报情况,请示陈琳怎么办。此外,病患及家属前来咨询的电话也不少。
陈琳从通话记录里数了数,2月12日,共接听拨打了148个电话。这个数字,已经比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少多了。
除了接电话、打电话,陈琳就是盯电脑屏幕,查看病人CT图像及其他数据信息。她坐阵“中军帐”,以自己丰富的发热传染医学知识与临床经验,及时发出种种诊断指令。保温杯拿起又放下好几次,却因为不时的电话“打扰”,来不及喝上一口水。
第二场景 留观病房
陈琳的第二项工作内容就是去现场。进入隔离病房前,她得先穿上厚重闷热的隔离服,戴上防护手套,勒紧防护面罩,把自己全副武装保护起来,这样才能为病人服务,与病毒斗争。
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科长,陈琳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确保全院上下医护人员不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
第三场景 培训或会诊
1月25日上午11时,宁波市举行首批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出征仪式。出征前,陈琳接受任务,为我市首批出征武汉的紧急医疗队作专题培训,辅导13名医护人员在诊治新冠肺炎时如何做好自身防护。
1月27日上午,宁波市举行第二批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出征仪式,6名医护人员出征武汉。出征前,陈琳主任医师又一次接受任务为紧急救援医疗队作自我防护的专题培训,并播放如何穿脱防护用品的视频,为出征的医疗队员保驾护航。
2月9日上午,宁波市举行第四批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出征仪式。出征前,陈琳又一次接受任务,为紧急救援医疗队作自我防护的专题培训,并播放如何穿脱防护用品的视频。
(本文转载自“宁波统战家”微信公众号,略有删节)
延伸阅读<<
党员介绍:
陈琳,女,主任医师,现任国科大华美医院(市第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她擅长诊治不明原因发热、复杂性细菌、真菌感染、耐药菌感染、植入物感染等,在发热及细菌真菌感染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工作近20年,曾参与了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及防护经验。
她兼任宁波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副主委,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副主委,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她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9项,其中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三等奖一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三等奖一项和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已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曾获浙江省院感管理先进个人、宁波市卫生应急先进个人、宁波市医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