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支部 陈实
去年底,我应邀赴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访学,相继访问了京都精华大学等3所高校。访学之外,我通过与研究室教员、留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对日本高校数字媒体、动漫学科的教学情况有了了解。期间,正值日本高校毕业季,我又参观了国立东京艺术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东京造形大学、大阪艺术大学、名古屋艺术大学等学生的毕业作品展,对这5所艺术类院校(在日本国内排名均靠前列)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上述8所艺术院校中,东京艺术大学属公立,其它高校均为私立。国立艺术院校本科四年学费约250万日元,合约人民币16万元;而私立艺术院校学费较高,四年学费约580万日元,约合36万元之多。对日本普通家庭来说,很难负担得起。日本的公立艺术高校偏少,私立艺术院校较多,且动漫类专业教学资源相对较好。公立东京艺术大学没有本科教育,目前只招收动漫专业的研究生。
日本艺术院校的教育制度
日本本科教育制度采用学分制和研究室导师责任制。和我国一样,日本高校课程分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来细分。日本本科须修满124学分才可取得学士学位,我国本科一般需修满150学分以上。日本高校实行学分制,却不注重学生成绩,主要因为就业与成绩关联度小。日本高校严进宽出,成绩只要及格就可以了,学习压力不及国内大。除了少数学生将科研当作终身事业外,大多数学生却忙于社团活动和打工。
日本出生率低,少子化严重,加之中小学生减负、宽松教育政策,影响了私立艺术院校招生质量,导致招生易,基础差异大。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30万留学生计划,吸引了不少中国学生去日留学。如在东京造形大学等多所高校,中国留学生攻读硕博的人数,已超过日本本国学生。
自延期至65岁退休政策实施后,日本高校大大减少了终身制教职岗位,外聘制教师因此逐年增加。日本人称外聘教师为非常勤教师,他们由系主任(学科长)推荐即可聘任,可同时在多所大学兼职。外聘教师可担任本科生导师,不能担任研究生导师。跟专业课外聘相比,通识教育类课程更是常见,且综合性大学教授占聘比例升高,如京都造形大学聘京都大学教授。
对于有志向的精英学生,学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另外一个教育制度——研究室导师责任制度。日本高校专业下分若干个研究室(组),每个研究室由专业教授领衔。学生在大二学期末须对专业方向作初步规划,经过面试面谈双向选择后,分配到各研究室。从大三开始,学生在研究室跟随导师,直至毕业。研究室确定学生的行政隶属,小到毕业设计评优、评定奖学金,达到申请海外交换资格,都由研究室决定。研究室导师责任制下,导师实际上充当国内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角色。从组织形式和日常内容上,这种制度与国内研究生教育阶段基本类似。在研究室里,导师并不传授专业技能,学生仍遵循学分制由在模块课程平台中自由选择。研究室的重要日程是开研讨会,学生会要求作专业报告。在研究室第一年艺术专业的学生自由创作,这期间的研讨会上,导师会帮助学生,让学生完成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
研究室导师责任制,弥补了学分制的不足。优秀学生随时与教授进行交流,这造就了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教授的治学态度和严谨作风,无形之中都会潜移默化进行影响,这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想,这可能是保证日本科研水平领先的基石。
日本高校的产学联携很少依托研究室。导师认为大学教育以塑造世界观、价值观为主,学生应投身于感兴趣的事物,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赞成学生过早投身产业实践,不然本科学校等同于专门学校(类似于国内的高职)了。很多大企业会进入名校校园寻求合作,学生自己就主动报名参与项目说明会,组队设计方案,会有几个团队设计出数套方案供需求方选择。政府机构也经常有项目委托高校。京都市甚至把歌舞伎剧场放到了京都造形艺术大学内,全学科募集建设方案,平面设计学生参与海报设计,角色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衍生品设计。由系部层面组织的项目也有不少,该校与市旅游局的长期合作项目“happy elements”,历时一年多,有角色设计、平面设计、游戏、舞台设计等数个专业学生联合参与。除了每天晚上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工作外,寒暑假也很少休息。只要学生有热情,研究室都会为学生提供平台。这些项目虽然没有学分,但是学生会收获大量经验,也为就业履历添色。
私立高校对学生就业很重视。除了研究室就业指导外,学院和学校都配有就职支援室,开设专门就职课程,请人事部门或学长来传授经验。学生可随时申请一对一的模拟面试,从大三下学期就可参加各种面试。大四上学期,大多数学生都已找好工作,接下来就可专心毕业创作。
我所参观过的日本高校中,传统美术名校偏重于艺术理念的传授,而专门学校则偏重于实用性,直接与商业接轨。各个研究室及老师擅长领域均有不同,所指导的学生其作品也是千差万别。有惊艳的作品,大多数作品却比较平庸。我甚至疑惑:这些学生怎么能毕业?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无法设定统一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就看他是否达到自定的目标。直白地说,开题报告与最终作品能够一致,就大功告成了。
日本高校的动漫教育
近年来,日本动漫对我国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的学生中,有不少因为喜欢日本动漫,才报考动画专业。日本动漫能风靡全球,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摆脱了儿童动漫的类型限制,细化了面向不同人群的分支,如少年动漫、少女动漫、青年动漫和成人动漫等。早年间,日本的动漫作品,对社会问题有隐喻、对现代化有焦虑、对日本身份认同有思索。近年来,日本的动漫作品鲜有此类思考,低俗化倾向十分明显。这也给日本文化的输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日本政府也在有意识地规制。
日本本科院校开设动漫专业的历史不长,位居产业顶端的漫画家和动画师很少有动漫专业学术背景,基本上靠专门学校来维持动漫产业链运转。日本的专门学校类似于国内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没有美术基础亦可入学。他们按流水线工人培养模式教授各种动漫技能,不过专门学校的学历在国内并不认可。大多数本科高校的动漫教育者不重视动漫的技能教育,对商业动漫持排斥态度,非常在意动漫的艺术价值。艺术教育主观性强,不是以传递客观的知识为目标,普遍看重培养思考、判断和表现,以及兴趣和态度。
日本文部省很少对本国高校专业设置作出规范,因此各大学对动漫类专业名称设置也不尽相同,如京都造形艺术大学称之为角色设计专业,涵括了产品设计、动画和插画等;有的高校设计学科里才设动漫画方向。
日本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不以班级为单位,课堂以小组来划分,教学多是小组讨论然后作报告,这一点与国内近年来大力推行的研讨式教学类似。形式虽相近,但是教师的指导方式还是有显著差别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采用含蓄的交流方式,多以赞赏口吻,鼓励居多,习惯于尝试理解学生,然后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学生继续深入。这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养成。国内教师基于自身经验,习惯于示范,采用批判性思维,会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国内老师施加的压力,会让他们提高很快。日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思维更活跃、学习氛围更自由,学生的基础却不够扎实,且提高了学生的成才成本。如何平衡好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两者的关系,确实是动漫教育乃至艺术教学所要思考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国内高校向发达国家学习,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改革,包括网络教学在类的一些教育探索甚至已经较为领先。我国显著的人口优势,保证了社会的良性运转,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