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农工党>>
2019年第4期
2019年第3期
2019年第2期
2019年第1期
2018年第4期
2018年第3期
2018年第2期
2018年第1期
2017年第4期
2017年第3期
2017年第2期
2017年第1期
2016年第4期
2016年第3期
2016年第2期
2016年第1期
2015年第4期
2015年第3期
2015年第2期
2015年第1期
2014年第4期
2014年第3期
2014年第2期
2014年第1期
2013年第4期
2013年第3期
2013年第2期
2013年第1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4期
2011年第3期
2011年第2期
2011年第1期
2010年第4期
2010年第3期
2010年第2期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4期
2009年第3期
2009年第2期
2009年第1期
2008年第4期
抗震救灾专辑
2008年第3期
2008年第2期
2008年第1期
2007年第4期
2007年第3期
2007年第2期
2007年第1期
2006年第4期
2006年第3期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网站搜索
  2019年第4期

 
日本艺术高校动漫教育 
 
2019-12-13
 

浙江万里学院支部 陈实


去年底,我应邀赴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访学,相继访问了京都精华大学等3所高校。访学之外,我通过与研究室教员、留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对日本高校数字媒体、动漫学科的教学情况有了了解。期间,正值日本高校毕业季,我又参观了国立东京艺术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东京造形大学、大阪艺术大学、名古屋艺术大学等学生的毕业作品展,对这5所艺术类院校(在日本国内排名均靠前列)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上述8所艺术院校中,东京艺术大学属公立,其它高校均为私立。国立艺术院校本科四年学费约250万日元,合约人民币16万元;而私立艺术院校学费较高,四年学费约580万日元,约合36万元之多。对日本普通家庭来说,很难负担得起。日本的公立艺术高校偏少,私立艺术院校较多,且动漫类专业教学资源相对较好。公立东京艺术大学没有本科教育,目前只招收动漫专业的研究生。


日本艺术院校的教育制度

日本本科教育制度采用学分制和研究室导师责任制。和我国一样,日本高校课程分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来细分。日本本科须修满124学分才可取得学士学位,我国本科一般需修满150学分以上。日本高校实行学分制,却不注重学生成绩,主要因为就业与成绩关联度小。日本高校严进宽出,成绩只要及格就可以了,学习压力不及国内大。除了少数学生将科研当作终身事业外,大多数学生却忙于社团活动和打工。

日本出生率低,少子化严重,加之中小学生减负、宽松教育政策,影响了私立艺术院校招生质量,导致招生易,基础差异大。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30万留学生计划,吸引了不少中国学生去日留学。如在东京造形大学等多所高校,中国留学生攻读硕博的人数,已超过日本本国学生。

自延期至65岁退休政策实施后,日本高校大大减少了终身制教职岗位,外聘制教师因此逐年增加。日本人称外聘教师为非常勤教师,他们由系主任(学科长)推荐即可聘任,可同时在多所大学兼职。外聘教师可担任本科生导师,不能担任研究生导师。跟专业课外聘相比,通识教育类课程更是常见,且综合性大学教授占聘比例升高,如京都造形大学聘京都大学教授。

对于有志向的精英学生,学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另外一个教育制度——研究室导师责任制度。日本高校专业下分若干个研究室(组),每个研究室由专业教授领衔。学生在大二学期末须对专业方向作初步规划,经过面试面谈双向选择后,分配到各研究室。从大三开始,学生在研究室跟随导师,直至毕业。研究室确定学生的行政隶属,小到毕业设计评优、评定奖学金,达到申请海外交换资格,都由研究室决定。研究室导师责任制下,导师实际上充当国内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角色。从组织形式和日常内容上,这种制度与国内研究生教育阶段基本类似。在研究室里,导师并不传授专业技能,学生仍遵循学分制由在模块课程平台中自由选择。研究室的重要日程是开研讨会,学生会要求作专业报告。在研究室第一年艺术专业的学生自由创作,这期间的研讨会上,导师会帮助学生,让学生完成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

研究室导师责任制,弥补了学分制的不足。优秀学生随时与教授进行交流,这造就了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教授的治学态度和严谨作风,无形之中都会潜移默化进行影响,这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想,这可能是保证日本科研水平领先的基石。

日本高校的产学联携很少依托研究室。导师认为大学教育以塑造世界观、价值观为主,学生应投身于感兴趣的事物,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赞成学生过早投身产业实践,不然本科学校等同于专门学校(类似于国内的高职)了。很多大企业会进入名校校园寻求合作,学生自己就主动报名参与项目说明会,组队设计方案,会有几个团队设计出数套方案供需求方选择。政府机构也经常有项目委托高校。京都市甚至把歌舞伎剧场放到了京都造形艺术大学内,全学科募集建设方案,平面设计学生参与海报设计,角色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衍生品设计。由系部层面组织的项目也有不少,该校与市旅游局的长期合作项目“happy elements”,历时一年多,有角色设计、平面设计、游戏、舞台设计等数个专业学生联合参与。除了每天晚上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工作外,寒暑假也很少休息。只要学生有热情,研究室都会为学生提供平台。这些项目虽然没有学分,但是学生会收获大量经验,也为就业履历添色。

私立高校对学生就业很重视。除了研究室就业指导外,学院和学校都配有就职支援室,开设专门就职课程,请人事部门或学长来传授经验。学生可随时申请一对一的模拟面试,从大三下学期就可参加各种面试。大四上学期,大多数学生都已找好工作,接下来就可专心毕业创作。

我所参观过的日本高校中,传统美术名校偏重于艺术理念的传授,而专门学校则偏重于实用性,直接与商业接轨。各个研究室及老师擅长领域均有不同,所指导的学生其作品也是千差万别。有惊艳的作品,大多数作品却比较平庸。我甚至疑惑:这些学生怎么能毕业?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无法设定统一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就看他是否达到自定的目标。直白地说,开题报告与最终作品能够一致,就大功告成了。


日本高校的动漫教育

近年来,日本动漫对我国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的学生中,有不少因为喜欢日本动漫,才报考动画专业。日本动漫能风靡全球,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摆脱了儿童动漫的类型限制,细化了面向不同人群的分支,如少年动漫、少女动漫、青年动漫和成人动漫等。早年间,日本的动漫作品,对社会问题有隐喻、对现代化有焦虑、对日本身份认同有思索。近年来,日本的动漫作品鲜有此类思考,低俗化倾向十分明显。这也给日本文化的输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日本政府也在有意识地规制。

日本本科院校开设动漫专业的历史不长,位居产业顶端的漫画家和动画师很少有动漫专业学术背景,基本上靠专门学校来维持动漫产业链运转。日本的专门学校类似于国内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没有美术基础亦可入学。他们按流水线工人培养模式教授各种动漫技能,不过专门学校的学历在国内并不认可。大多数本科高校的动漫教育者不重视动漫的技能教育,对商业动漫持排斥态度,非常在意动漫的艺术价值。艺术教育主观性强,不是以传递客观的知识为目标,普遍看重培养思考、判断和表现,以及兴趣和态度。

日本文部省很少对本国高校专业设置作出规范,因此各大学对动漫类专业名称设置也不尽相同,如京都造形艺术大学称之为角色设计专业,涵括了产品设计、动画和插画等;有的高校设计学科里才设动漫画方向。

日本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不以班级为单位,课堂以小组来划分,教学多是小组讨论然后作报告,这一点与国内近年来大力推行的研讨式教学类似。形式虽相近,但是教师的指导方式还是有显著差别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采用含蓄的交流方式,多以赞赏口吻,鼓励居多,习惯于尝试理解学生,然后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学生继续深入。这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养成。国内教师基于自身经验,习惯于示范,采用批判性思维,会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国内老师施加的压力,会让他们提高很快。日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思维更活跃、学习氛围更自由,学生的基础却不够扎实,且提高了学生的成才成本。如何平衡好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两者的关系,确实是动漫教育乃至艺术教学所要思考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国内高校向发达国家学习,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改革,包括网络教学在类的一些教育探索甚至已经较为领先。我国显著的人口优势,保证了社会的良性运转,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
    本信息已访问: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