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农工党>>
2018年第4期
2018年第3期
2018年第2期
2018年第1期
2017年第4期
2017年第3期
2017年第2期
2017年第1期
2016年第4期
2016年第3期
2016年第2期
2016年第1期
2015年第4期
2015年第3期
2015年第2期
2015年第1期
2014年第4期
2014年第3期
2014年第2期
2014年第1期
2013年第4期
2013年第3期
2013年第2期
2013年第1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4期
2011年第3期
2011年第2期
2011年第1期
2010年第4期
2010年第3期
2010年第2期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4期
2009年第3期
2009年第2期
2009年第1期
2008年第4期
抗震救灾专辑
2008年第3期
2008年第2期
2008年第1期
2007年第4期
2007年第3期
2007年第2期
2007年第1期
2006年第4期
2006年第3期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网站搜索
  2017年第3期

 
庄市邵逸夫旧居 
 
2017-09-18
 

[2017年第3期(总第164期)]

文 刘恒武

 

两层的小平房坐落在田间,似乎是秉承了宁波帮文化一脉传承的低调,古朴淡雅,静静观看着风云变幻。“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脑子里不知怎么就浮现了这句话,在这繁华喧嚣的都市中,邵逸夫故居那别具一格的幽静与雅致更显得美好。推开故居大门的一瞬,似乎推开了那尘封多年的时光,哒哒的马蹄声响起,青石板上落雨的潮湿……扑面而来的更有浓浓的乡愁。

位于庄市勤勇村的邵逸夫故居,建于1936年,由其兄邵醉翁在原有祖屋上翻造,供其母亲居住。邵逸夫先生1907年生于上海,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邵家人,早年因其母在乡下居住,45岁到家乡与其母一起居住,68岁曾在家乡叶氏中兴学堂读书。9岁转至上海群贤小学读书,1112岁又回家乡读书。在往来上海宁波的时间,邵逸夫先生就居住在这江南氛围浓厚的小院里。“邵逸夫旧居”2000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旧居目前由邵先生的族人打理着,一直没有对外开放。

旧居座西朝东,大门朝北,背靠青山,面朝池塘,是宜居之地。旧居整体建筑平面面积约为160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两层楼。推门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别致的小院,石板铺砌,四面砖砌斗围墙,园中有一口六边形深井,深约六米,便于取水。山墙两侧正中开启窗门,后围墙每间亦开窗一只。正屋三间式,中间为厅堂陈设,作会客或用膳之用。正中堂屋,几扇落地玻璃门一字排列,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抬头仰望,门上悬有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邵逸夫先生故居”横匾一块。

步入中堂,正对着的是邵逸夫先生的照片,旁边悬挂着“东海白鹤千秋寿,南岭青松万载春”等两幅对联,均为侄孙邵才源先生所赠。两侧悬挂着一幅幅名人字画,有“影业巨擘,威远增辉”等条幅,装点得满室生辉,透露出儒雅的书卷之气。

中堂右侧为右客厅,分别于东西南三面开三扇窗,于东面的窗户上悬挂着一副对联,“逸士洁行中西同钦,夫子文章古今共仰”,横批“康节家风”,是山东大学为了感谢邵逸夫先生的慷慨捐资所赠。客厅右侧的墙面是邵逸夫先生捐助建立的各个大学的教学楼等,而左侧墙面则悬挂着邵氏家谱,记载着邵逸夫先生家族历史。右面靠墙有一排米黄色的沙发,前设两个茶几,一切依旧。黑棕色的地板,南面窗下,与房间东北角的立橱无不彰显这老房漫长的年岁。弹指几十载,不禁令人唏嘘。

左厅堂亦作会客之用,西面开一扇大窗,东面有门,连接厨房与通往二楼的走廊,墙面悬挂的依旧是邵逸夫先生的捐款项目和邵才源先生的贺礼。30多年来,邵逸夫在公益慈善方面捐款总额30亿港元。其中祖国内地26.2亿港元,捐资内地大中小学达3800个项目,80%是捐助教育事业。此外,捐款还涉及内地的医疗、救灾、保护文物等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堪称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出东侧门右转,即是连接二楼的楼梯,而向左转则是连接着厨房的走廊,走过青石板的走廊,便是厨房了,旧式的大灶打扫一新,一看就是被妥善管理的。灶头放置着瓶瓶罐罐,独具江南特色。

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先是连接左右卧房的可容两人并肩通过的走廊,面朝西有一扇大窗,推窗远眺,田园景色尽收眼底。走廊东面便是中间客厅,东面有一扇窗,四周陈列的均为邵逸夫老先生返乡时的照片,年代已久远,却依旧保存完好。伸手抚过椅背,也只有清朝红木家具静静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右卧是邵逸夫先生的卧室,在往返于上海宁波的日子里,邵逸夫先生曾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卧室东南西三面各开了一扇小窗,东面窗前是一张三弯独人床,古朴精美,南面窗下摆放着旧式的橱柜和储物箱,深棕色,朱红色,无一不透露着历史的气息。床对面则摆放着一副桌椅,一个茶几两把旧椅,不禁让人感受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馨。

左卧则是主卧,于卧室的东北西三个方向共四扇窗,北面并排两扇窗。于南面窗的两侧悬挂了很多老照片,为整个故居平添了一份温暖。正对门的是一张小八仙桌,倚靠在墙边。步入房内,靠南面从东到西整齐的摆放着清朝的雕刻千工床,清朝的红木衣橱,两把短凳,年代久远的老式梳妆台,镜子两旁依旧悬挂着许多老照片,而台面上摆放着两个瓷花瓶和一台旧式座钟,仍旧坚持不懈的精准报时。整间卧室通达而不失温馨,浓浓的历史风味扑鼻而来。

整座大宅的布局、房屋构造别具一格,透露着浓浓的水乡风情。而墙上、门窗上、家具上的雕刻和装饰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似乎是宁波帮故居独有的风格,呈扇形的瓦片上的蝴蝶纹,寓意着“吉祥和风调雨顺”。虽大多都为岁月所侵蚀,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出整个宅院的精致细心。同样,虽无彩绘,但曲折的廊檐也可以看出建筑者的用心。一楼中堂的八扇落地玻璃门一字排开,菱形的花纹雕刻大气十足。而窗子也是极具古朴特色的,简单流畅的线条设计,让整个故居更有简朴之美。

而故居的家具更具特色,清朝民国的红木家具雕工精细,颇具收藏价值。以代表性的主卧的清朝雕刻拔步床来看,所谓“拔步”,是指床外的那块踏板;所谓“千工”,就是说制造这张床须一名工匠花费整整三年时间,即一千个工时。床体运用浮雕、圆雕、透空雕等技法,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虽为人工,宛如天开,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和谐统一。床的上沿雕刻了一副八仙过海图,寓意着一路顺风,万事如意。二楼中堂里的清朝红木家具,椅背上雕刻着不同的纹样,有祥鹿纹,古人借鹿与禄之谐音,以象征福禄常在,官运亨通;一路连科的纹样则寓意应试求连、捷,仕途顺遂。最别具匠心的大抵是中堂的旧式木椅,椅背在木制中嵌入浑然天成的花岗岩,根据岩石自然的纹路,题词赋予其独特的涵义,例如“深崖苍寒”等,使岩石与木材两种材质完美结合,展现了和谐之美。

驻足于青石板的庭院里,望着邵逸夫故居的牌匾,在炎夏竟平白感受到了一丝清凉。整座青砖高墙的小楼仿佛隔绝了尘世的喧嚣,将时间停留在了最初。我们似乎看到了年幼的邵逸夫先生在这座小楼留下的浓浓的温馨。小楼的时间仿佛静止了,宁波帮人的低调,宁波帮文化的坚强不屈不张扬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徜徉于此的新老宁波人,都能感受到来自一种“根”的力量。

 
----------------------------------------------
    本信息已访问: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