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99岁高龄的全国级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宁波市中医院创办人之一钟一棠老先生,他的名字在宁波医药界那可谓无人不知。人们知道钟氏家族的医术精湛,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钟氏家族早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就在宁波市郊开设了“益寿堂”国药店,也为宁波的居民特别是穷困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健康服务。后因战乱,钟氏祖上不得不于1926年,将这家经营了近百年老店关门停业。如今,钟氏的子孙本着名家、名店、名药的思想,一定要重创家族历史的辉煌,再度开启百余年的老店,故取名“钟益寿堂”。
连日来,我们对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店新开进行探秘,采访了钟氏家族的钟一棠老先生和他的家人,这其间的酸甜苦辣恐怕是一般人所无法理解和了解的,让我们一起去穿越百年的历史烟云,寻找那些失落的往事……
创立于1836年的益寿堂
钟一棠老先生为这家新开张的“钟益寿堂”专门写了一篇堂铭:吾钟氏始祖,于明朝期间由福建莆田迁来垦荒务农,继为耕读门第,太祖父文彩公则成半农半医,曾祖父成瑶公习岐黄而弃农。祖父章元公继医业、技日进,主内科与妇科而妇科尤精,求治者接踵若市。间有邻县远道驾舟前来,泊于镇河诊所旁,要求治愈或好转方回。曾祖父为患者着想,于1836年在镇上设一药铺及煎药灶间,药铺称名“益寿堂”,聘资深药工二名,选购道地药材、依古法炮制,按时煎药、及时饮服,果具良效,医患阖欢。然民国战乱,于1926年无奈作别。
父亲纯泮继承衣钵,原行医乡里,后遭盗劫三次则迁居本市(原属鄞县)江北岸后马路,因屡起沉疴,盛誉四扬。二位兄长子继父业,颇有医名。余青年立志于医,至今执业七十余年矣。
近数年见闻中药质量良莠不齐,且病患就医日趋困难,政府则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为此与家人商,又与同道同志酌,认为设一中医门诊馆服务于民、善中医事业为良策,故重兴“钟益寿堂”。择址江东,经市卫生局和区卫生局同意批准,筹备初成将行定期正式开幕。
铭曰:
名医良药相得益彰 服务众人医患一家
寸心耿耿沿传久久 山巍水洲源远流长
名声渐起的益寿堂
当年的“益寿堂”就开设在离宁波市中心大概有十来里的路程,也就是孔浦再下去差不多五六里路的样子,那里有个梅堰乡钟家村,那个年代还是属于镇海县庄市区,他们家的益寿堂店铺是镇上唯一一家药铺。那时的药铺都是有专门的医师坐诊,而且医生基本都是以这样的方式为老百姓看病的。
继承了曾祖父衣钵的祖父章元公医术在镇上赫赫有名,特别是对于妇科等各类疾病更是精通,当时人家都称其为“半仙”。找他看病的人也特别多,不仅有本镇的人,还有来自周边的奉化、余姚等地的市民。那个时候看病非常不容易,由于交通不便,只有一条水路,可以直接通到镇上,周边地区的居民来看病,大多是乘着小舟而来,看过病后,他们也不会急着回家,就拿着在他们家药店里煎好的药回到舟上,然后,吃住都在舟上,有些病人病情较重,一住就是十来天,有些病轻者,差不多三五天就治好了回去,一般都是要等病情差不多稳定或者治好了再离开。
钟老说,小时候他也经常去药铺里玩,也会看到一些看病的人进进出出,这些能看得起病的人大多数都是家里还有一些闲钱的人,一般穷困的老百姓根本就看不起病。一旦有一些穷困的人来看病,祖父和父亲一般都是不收钱的,看完病后还要送些药给他们吃,有时候还要送点钱!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益寿堂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字号了。
1913年,举家迁至甬城江北岸引仙桥下的佘使君庙旁。然而,第二年该庙遭遇大火,烧得一干二净,他们一家又只好迁到泗洲河对岸毛乾房。家里搬迁后“益寿堂”仍在原址经营。就在“益寿堂”生意越做越好的时候,国内外的战火开始在全国各地蔓延,打、砸、抢、盗等事件时有发生,他们家的药铺也自然成为主要目标,隔三差五就会遭受盗贼的偷袭,还有一些地痞流氓更是借机敲诈勒索。此时,人们都不敢外出,到诊所来看病的人也自然是越来越少。为了躲避战争和灾祸,1926年8月,“益寿堂”不得不关门歇业,至此,钟氏家族的“益寿堂”这家经营了数十年的老店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有钟氏家族几代人苦心钻研的精湛医术被传承下来。
钟一棠21岁开始行医
也许是受家庭医学的影响,钟一棠自小就立志从医,继祖业以济世。1929年,钟一棠在效实中学读了一年书后,就考进了当时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读了四年后,回到宁波,再在他二哥钟一桂所在的诊所实习了二年。那时的钟一桂已经是宁波名医,坐诊在江北永安巷口一家永勤德堂药店,每天的门诊人数有120多号,这短短的两年时间对于钟一棠来说受益非浅。
1936年10月,钟一棠开始了他的正式行医生活,那年他刚满22岁。钟老说,他之所以开始坐诊,是因为一名姓阮的武术老师极力推荐的。阮老师是原他家聘请的钟老儿时的武术训练老师,阮老师知道他家是中医世家,而且他又去上海全面进修医学,那时候在大上海读过名校,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阮老师将他推荐到庄桥的一个药店名为:滋心斋坐诊。当时在庄桥一共有四位中医坐诊,而他算是祖传加上现代医学结合的惟一一人。
因为家在宁波江北,而庄桥离宁波又有一段路程,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沪杭甬火车,于是,他每天坐火车去庄桥。他当时也只是想试试自己有没有坐诊的能力,就答应阮老师在庄桥试诊一个月,如果有病人,他就继续做下去,若是没有就放弃了。
他第一天去上班坐的是头等车厢,票价要2毛钱,而且这趟火车一天只有来回于宁波一次。在滋心斋坐诊的第一天,他接诊了三个病人,每个人的门诊号费是2毛钱,虽然只有三个病人,可这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在试坐诊的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当地一些父辈朋友和病人的相传,他的病人越来越多了,到坐诊的第三年,他竟然成为当地及周边名气不小的医生,每天的门诊人数也有三、五十人,还有请他出诊的大户人家,当然,这些都是有钱人,出诊一次收费3--5元钱,出诊时因为路较远都是由三四个轿夫抬着出诊,其中一半的出诊费是付给轿夫们的。不仅庄桥本地区人,洪塘、费市、湾头甚至于江北城里的人也都请他出诊看病。
他当时看病也经常会碰到一些非常穷苦的人去看病,对于这样贫病交迫的人,不收受他们的诊费,还要另外送药给他们吃,他觉得这是一个医生的责任,在能力范围内去帮助那些穷困的人是仁者应该做的。
然而好景不长,如同他家传的“益寿堂”一样,就在他的事业开始起步的时候,1937年抗日战争再次打断了他的梦想。1941年4月,宁波沦陷。钟一棠不得不避难到了上海他二哥家里。在二哥的诊所里帮他抄方,干一些家务活。直到1942年春节后回到宁波。这一次,钟老没有去庄桥坐诊,而是遵照他二哥钟一桂的嘱咐,悬壶于江北中马路“永勤德堂”药店。
一生怀有一颗悬壶济世的爱心
医者该有一颗悬壶济世的爱心。钟一棠在庄桥滋心斋诊所看病的业务越来越繁忙,但是他对贫病患者始终是免费诊治还要送药,只要他身上有点钱,对于贫苦的农民都是无息借贷。有一次,他所在的药店一位职工戴某,其妻分娩请人服侍,可家里又没有钱,戴某只好向这位好心的医师借。当时钟一棠身边也没有钱,于是,就拿出了他二哥给自己老婆产后营养费16元送给他,这在当时可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还有一位同行曹某因为受伤寒患病严重,他请二哥免费给曹某医治,直到治愈,不但没有收他一分钱,而且在曹某病后因为业务清淡,生活非常困难,钟一棠则每天给他一二元钱作为伙食费用,这样长达五个月。邻里都赞他为“小孟尝”。
钟一棠不仅对同事邻里朋友怀着一颗爱心,对国家民族命运也是怀有大爱。因为医师的身份使得他的名望和地位在庄桥镇里渐渐得到人们的信任。他除了日常坐诊外,还被上级组织看中先后担任庄桥镇里的主要领导主任、镇长等职,积极组织人民群众抗击日军,为人民的利益四处奔走劳累。有一年,镇上农民家里多没有粮食吃了,可是县里还催着要他们出公粮,于是,作为镇长的他冒着坐牢的风险来到县里为民请命,后来,县里也考虑他所说情况属实,也就不再追究。
1950年,首届市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钟一棠由中马居委会卫生委员而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及居委会主任。
直到1952年,国家要求医务人员走向集体,本市卫生局贯彻执行成立中西医联合诊所,全市组八个联合诊所,而他放弃个人利益参加第五联合诊所。但当时国家公费医疗限制中医中药都不在报销的范围内,这也使得他的门诊病人极度减少。直到1955年,国家要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事业后,中医才开始慢慢走出低谷,重新被世人所认识和接受。1955年,他被调到市卫生局任医防科副科长,主管全市中医方面的行政事务,在这期间他也并没有放下自己的祖传家业,仍然有病人周末到他家去门诊。他在市卫生局工作的三年中,为中医后继有人,举办了二期中医学生班,加强提高全市中医技术水平,整顿了市中医学习小组组并改成学会,整顿全市中医草药摊贩,以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1958年调入市第一医院担任中医科领导工作二十年,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工作,发挥了中医药的优良疗效。
1977年已是退休年纪的钟一棠,省市卫生厅、局相关领导找到他,并委托他组建宁波市中医院,后来,他邀请外科名医刘中柱、妇科名医宋世焱、内科名医张沛虬、徐文达等一批知名专家,从此,市中医院也应运而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三十年前只有50张病床而今已拥有600张床位了。
复兴家业的梦想
钟一棠说,他大哥二哥在世的时候也曾提到过要光复自己家族的不仅仅是医术,还有他们家族的“益寿堂”老店。可是,这么多年来,由于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加上自己又身在公立医院任职,再者,重开药店却不是说说就能开的事,他需要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更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
钟老说,他更不愿意与一些商人合作,因为,他祖上所开设的这家药店,当时在一定程上不仅仅是一家药店,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于为民服务,赚钱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若事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利益有多少,他家的“益寿堂”重开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钟老说,这两年,他想重开药店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主要原因还是看到现在一些药材质量的大幅下降,让他十分痛心,这样不仅是患者治病没有好处,更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大为不利。所以,从去年开始,他与家人商议后,决定重开老店,不仅要发扬祖国的中医事业,更要为广大患者提供质量更好的药材。钟老说,他虽然不能亲自到新开的“钟益寿堂”坐门诊,但若是碰到患者有什么疑难杂症需要会诊的,在他身体健康允许的情况下他也会去帮助诊治。他还告诉记者,他也就这家老店的经营思路告诫他的子孙,开这样的门诊机构,不要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服务老百姓才是最主要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文转载于《宁波政协》2013年第四期,注:钟一堂先生系我会第四、第五届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