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农工党>>
2018年第4期
2018年第3期
2018年第2期
2018年第1期
2017年第4期
2017年第3期
2017年第2期
2017年第1期
2016年第4期
2016年第3期
2016年第2期
2016年第1期
2015年第4期
2015年第3期
2015年第2期
2015年第1期
2014年第4期
2014年第3期
2014年第2期
2014年第1期
2013年第4期
2013年第3期
2013年第2期
2013年第1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4期
2011年第3期
2011年第2期
2011年第1期
2010年第4期
2010年第3期
2010年第2期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4期
2009年第3期
2009年第2期
2009年第1期
2008年第4期
抗震救灾专辑
2008年第3期
2008年第2期
2008年第1期
2007年第4期
2007年第3期
2007年第2期
2007年第1期
2006年第4期
2006年第3期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网站搜索
  2012年第1期

 
百年夙愿终成真(2012年第一期,总第142期) 
 
2012-03-26
 

 

———朱舜水族孙赴日拜谒舜水公墓走笔

朱育成/口述  帕蒂古丽/整理

尊敬的德川齐正先生、德川真木女士:

    承蒙你们的热忱邀请,我们来到美丽的日本……拜谒舜水公墓,使我们朱氏家族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实现。

    见面时,我们甚至没有丝毫的陌生感,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似乎有一种缘分在里面,那就是舜水公和光国公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在延续……

    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日本日中友好协会、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在余姚树立朱舜水先生纪念碑30周年。我们热切地盼望着,你们及日方有关人士能够前来余姚参观、访问、交流、考察,期待在余姚再次相见!

         十四世祖舜水公族孙,二十五世朱育才、朱育成

2011年11月13日

 

    这是朱育成兄弟从日本回来后,发给水户德川家第15代掌门人德川齐正的感谢信。朱舜水族孙几代人百年的夙愿终于成真,这个赴日拜谒舜水公墓的故事,恐怕还要听朱育成从源头说起———

 

●缘  起

    我是在舜水公的画像下长大的。画像中的舜水公虽然一动不动,但我感觉他仿佛每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朱舜水的事迹,这位画像上的祖先,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

   宋代晚期,朱正秦(1204-1279)育子三人,长子朱端一留居冠珮村,次子朱端二、三子朱端三迁居余姚城内龙泉山麓居住,并于龙泉山南麓创建“一本堂”宗祠,朱正秦被尊为“一本堂”一世祖,朱舜水即是“一本堂”第十四世孙。

   按余姚朱氏文达公支世系表排列,我与朱舜水同为十世祖朱文达的直系后裔。因舜水公传至曾孙辈无后,故在现今朱舜水族孙者中,我是最亲近者之一。

   出于对十四世祖舜水公的敬仰,文达公二弟文杰公后代朱元树(第二十三世,光绪三十年考取进士),在奉朝廷之命前往日本攻读法律期间(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即1906年至1908年),曾专程前往位于常陆太田市瑞龙山的朱舜水墓地拜谒,并摄下了朱舜水雕像的照片。恐照片日久褪色,朱元树将照片放大制成铅画,并撰写了像赞。此后,该画像连同像赞就一直挂在余姚的朱家祠堂。直至解放后,祠堂的作用不再,我父亲便把此画像拿来挂在自家的客堂里。

   记得在1967年的一天,有人对我父亲说:“朱先生,都知道你家有一张封建老头的画像,明天造反派要到你家破四旧去。” 晚上,我父亲觉得画像恐怕在劫难逃了,转而又想到造反派未必记得像赞,父亲就冒险把画像下的像赞裁了下来,然后以同样大小的白纸贴回原处。第二天,造反派果然来了,在我父亲的叹息声中,画像被付之一炬。

   改革开放后,有日本友人来朱舜水故里参观、访问,开展学术交流,我父亲作为朱舜水族孙,也参与了接待。父亲感慨地说:“朱舜水东渡扶桑,长眠异域300多年,与朱舜水同为第十世祖文达公的直系后裔中,一直未曾有人前去拜谒。”父亲生前谈及此事引以为憾,曾多次嘱咐我们,待时机成熟,一定要去拜谒舜水公墓。” 

    2011年1月,日本茨城县华人协会会长、日本常磐大学林和生教授携夫人,来朱舜水故里收集有关资料,我有幸与他面谈,林教授听后当即表示,回日本后会尽力牵线搭桥、促成此事,帮助实现朱家几代人梦牵魂绕的百年夙愿。

 

●拜  谒

   11月1日至7日,应水户德川家第15代掌门人德川齐正先生的盛情邀请,我们余姚朱氏家族一行四人,前往日本拜谒十四世祖舜水公墓。

   在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中,德川家族墓地及周边道路也遭损坏,但德川家族墓地周围的居民,获知朱舜水的族孙要来祭拜舜水公墓,从10月26日起,就自发地组织起来修整因地震而损坏的道路。为了表达我们对德川光国的尊重以及对德川家族、当地人民的感谢,我们向德川齐正先生捐赠人民币一万元,用于德川家族墓地的修缮,以表心意。

   舜水公墓位于德川家族的私家墓地之内,建在一个小山坳里,四周林木繁茂,一片清幽。墓呈圆锥形,按中国明朝式样建造。墓碑上刻着由当年的水户藩主德川光国亲书的“明征君子朱子墓”几个大字,背侧镌有朱舜水的学生安积觉撰写的碑文。墓基四周有树根盘根错节地突露地上。听介绍,这树根是“龙”的象征,龙乃祥瑞之灵物,护卫着舜水公的墓穴。墓的外围是用原木制作的栅栏。

   祭拜场所布置得庄严肃穆。茨城县日中友好协会、常陆太田市政府、茨城县华人协会及研究朱舜水的专家学者等几十人站立在舜水公墓前面祭拜,还有更多的人在墓地的外面默立敬拜。

   主持人宣布祭拜仪式开始后,我代表余姚朱氏家族上香,行三叩首礼,敬奉素果鲜花清酌,然后诵祭文于舜水公陵之前,当我念到文末:“懿行传后世,华表垂千古。吾等舜水公族孙,誓承先祖风范,弘扬爱国精神;光先祖之基业,倡人类之文明。我言如誓,我心如铭。敢告于公,验我丹诚。尚飨!”时,已经泪眼模糊。

    舜水公曾希望,后人能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国。为此,他自己选材、设计,早早就准备好了耐久不坏的棺椁。为了让舜水公如眠故土,这次我们把家乡龙泉山上的土和姚江水带到日本。

   在祭拜仪式中,当我把家乡的土一小铲一小铲地添加在舜水公坟头,把家乡的水洒在舜水公墓地四周时,心中默念着:舜水公,从今以后,有龙山土、姚江水伴你左右,你就如同长眠在故乡一样!

   祭拜仪式结束后,我们又从舜水公墓背面的地上取了土,在舜水公墓左前方十几米处一个从不干涸的池塘中汲了水,带回家乡,撒在朱舜水纪念堂及龙泉山上的朱舜水先生纪念碑旁,权当是舜水公魂归故里,希望九泉之下舜水公之灵能得以慰藉。

   这次赴日祭扫,参观汤岛圣堂是行程之一。汤岛圣堂即东京孔庙,是由德川幕府第5代将军德川纲吉所建。建成时称为孔庙。因位于东京都文京区汤岛,也称汤岛圣堂。1797年幕府第11代将军德川家齐,又按照朱舜水当年为德川光国制作的孔庙模型,按图索骥,予以扩建,并把建筑物全部漆成黑色。

   11月4日下午,在我们一行参观汤岛圣堂过程中,眼见天色转暗,汤岛圣堂公益财团法人斯文会理事长石川忠久先生,还没有给我们看孔子像的打算。这时,我看到对面墙壁上写有“教室”两字,灵机一动说:“学生在教室里举手就可以提要求,现在,我举手向石川忠久先生提个要求,能否给我们看一下由汤岛圣堂保存的孔子铜像。”在我们的一致要求下,石川忠久示意工作人员把孔子像请出来。

    几分钟后,工作人员捧着一个木盒子过来,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慢慢掀起一层层包裹在铜像周围的棉絮,孔子像赫然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但铜像仍保存完好。

   看着这尊由舜水公亲自带到日本的孔子像,我内心顿时产生了想触摸一下的愿望。在征得石川忠久先生的同意后,我带上白手套,捧起孔子像,我想:这尊孔子像上一定还带着舜水公珍贵的手印。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我是带着手套捧着孔子像,但我感觉自己隔着300多年岁月,触摸到了先祖舜水公的手印。想到这些,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交  流

   作为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这次拜谒舜水公墓的活动受到了日本当地政府、有关团体及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

    10月28日,德川博物馆、常陆太田市、茨城县日中友好协会、茨城县华人协会联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整个拜谒活动,日本共同社发了通稿,《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等主要报纸作了报道,NHK电视台也进行了现场采访,舜水公墓所在地报纸《茨城新闻》,更是把我们的拜谒活动报道放在了头版头条刊出。

   在日期间,茨城县知事桥本昌在茨城县厅接见了我们,还出席了由茨城县日中友好协会、常陆太田市、茨城县华人协会联合举行的盛大的欢迎晚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女儿田中真纪子(众议院外务委员长),出席了德川齐正先生举行的送别晚宴;日本外务副大臣山口壮等接见了我们。除此之外,不少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及研究朱舜水的专家学者等,也都和我们进行了各种交流。

   在接受日本共同社记者采访时,我感慨地说:“拜谒舜水公墓是朱家几代人的愿望,作为朱舜水的族孙,今后将继续为加深中日友好而努力。”德川齐正也表示,余姚朱家和水户德川家能够延续至今,真是可喜可贺,今后将继续守好舜水公墓。

   我们回国后,我又几次收到茨城县华人协会会长林和生教授的来信。他说这次我们的访日只是个开头,今后要进一步扩大日中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茨城县常陆太田市与余姚市之间的交流,深化双方建立的友谊,让舜水公与光国公之友情永世相传。  

【朱舜水简介】

   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人,明末贡生。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两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1665年(康熙四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为宾师,向日本学者传讲汉学及儒家文化。1669年,日本初造学宫,他绘图指导建造,事后撰《学宫图说》。又制古祭器等,率学生习释奠礼,改定仪注,详明礼节。1672年,指导编纂《大日本史》。于日本讲学20年,介绍中国服制、礼制、官制、学制、农艺等。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倡导水户学派和后来明治维新均有重大影响。卒葬日本。

 
----------------------------------------------
    本信息已访问: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