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支部 张明
大约是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实在太有名,或者说该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实在太诱人,“桃源”二字在很多地方都被作为地名或景点名重复出现,如桃源县、桃源乡、桃源街、桃源路等,又或者桃源仙谷、桃源山庄、桃源洞、世上桃源……甚至房地产商开发的楼盘名称,不少也以桃源命名,如桃源居、水印桃源、桃源小洲、都市桃源等。在忌讳雷同、追求独特的取名领域,人们如此轻易又如此热衷于用上这两个相同的字眼,多少有些耐人寻味,它所折射的,是人们心中那苦苦追寻、难以割舍的桃源梦。
宁波也有好几个以“桃源”二字命名的地名,如江东的桃源路美食一条街、奉化溪口的桃源路、宁海的桃源街道等。但以山水之灵秀、民风之淳朴、人文之深厚而论,与“桃源”二字的本质精神最为贴近的,恐怕应属如今已弃之不用的鄞西旧地名——桃源乡。
“山自西来水过东,碧溪两岸一桥通;垂帘卖酒联城市,杨柳青青花自红。”这首由宋代鄞县(今鄞州)桃源乡诗人周睿写的即兴诗,把人们带到千年之前的悠悠桃源。那时候,地处四明山东口的桃源乡,以如今鄞州区横街镇的林村为中心,它的地域,基本上被横街镇所覆盖,其中一小部分划归集士港镇和古林镇。当时,林村的桃源溪两畔,向明街和紫泥街店面林立,是整个桃源乡的繁华地带;村中万余人口,男耕女织,渔樵唱晚,百业兴旺。出于交易和生活需要,桃源溪上相隔50米,修建有两座廊桥,分别为武陵桥和万安桥。据载,武陵桥上曾建有赏心亭,可远眺武陵山。如今,这两座历经大雷山年复一年的洪水冲击的千年古廊桥,虽几经修缮,依然挺秀簇立于现代文明之中!因此地山川毓秀,人物钟灵,宋代时,两座廊桥的南北还曾有桃源书院、华源草堂、泗洲书院等知名学府,贺知章、王安石、史浩等文化名人,均到过这里或在这里生活。
此行三人,尽管出发前,有人对古代桃源乡的人文史迹做了不少功课,但毕竟只是纸上功夫,来到横街镇西北侧的林村后,我们还是问了好几位当地人,才找到古廊桥的所在;后来寻找凤岙古街的过程也是如此。不过,于问路的过程中,听着村人们的热情指点,能够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也许是经过一番找寻之故,当我们于现代农村楼房之间,豁然看到远处廊屋檐角飞翘的古桥时,居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激动人心一词。不过,后来当我们走进凤岙古街,在巷道狭小而整体规模庞大、建筑原貌又保存完好的古街中穿行时,我才觉得我们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桃源乡作为一个地名已经不复存在,但作为曾经的鄞西首乡,它的历史积淀并不曾散去,如今则更多地遗落在这南北长150余米、东西长380余米的丁字形的古街之中。
事实上,作为曾经的繁华地,林村到清代已经没落,而位于林村南部、与其相邻的凤岙村正日渐崛起,到民国时,凤岙市成为西乡片最为繁盛的集市之一。“东乡韩岭市,西乡凤岙市”说的就是民国初年宁波的两大商贸中心。沿街而行,远远的还有包子铺飘出的肉香;几只小狗在花圈店门口追逐一只旧的布鞋。随着横街头现代商业文明的兴起,这里的商铺十室九空,已经徒有其表,大多住着无处可去的老人或者来此租房的打工一族。不过,古街昔日的繁华,仍然是极容易想见的,因为那些商铺的门面并不曾改动,依然是半个世纪前的样子,仿佛只是睡去。哪一天,当阳光再次照射古街,卸动窗板的声音似乎重将响起,王信大米店、盛顺兴点心店、成丰杂货店、杨正宝花袄店、董万茂贳器店、益泰钱庄和春生钱庄等,又将像往常一样,支开铺子……
与来时一样,走出古街,即看到一片新屋,凤岙村的外形与其他村子别无二致。如果不是刚进去过,真难以想象,貌似普通的村子竟然包裹着一条梦一般的街道!
(本文发表于2010年4月29日《新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