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逊委员代表我会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的口头发言
宁波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中医名人辈出,资源丰富,药行街、国医街闻名浙东。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对我市“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积极作用。2010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陈竺部长指出:“要做好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工作”。为此,农工党市委会开展了中医药产业问题专题调研。
一、我市中医药产业现状
中医药产业链涵盖一、二、三产业。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贝母、麦冬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上乘,近年种植的红豆杉已进入采收期。中药制药企业有宁波绿之健药业、宁波立华制药、宁波中药饮片厂等6家,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产值3亿多元。规模以上医药经营企业24家,完成销售收入63亿元,其中中药约20亿元。中医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有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9家,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37家,中医类执业医师1803人,实际开放床位1251张,年门诊量近620万人次。传统的针灸、刮痧、拔罐、按摩、药膳、药酒等项目深受欢迎,中医会馆、具有中医保健性质的按摩、水疗美容养生、足浴等店、馆遍布全市,温泉、森林、海岛等保健旅游资源丰富。明楼社区中医药博物馆、明贝堂中医药博物馆、省医药高专中医药标本陈列室等是集中展示中医典籍、名贵中药材等的场所。中医药研发具有一定基础,医药高专、市中医院都有研究所,还有以研制灵芝和冬虫夏草名贵药材产品为主的余姚泰夫昌等企业,中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科研成果奖项不断涌现,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成效。
二、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规划。未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对中药材栽培、中医药研发、中药生产、中药贸易、保健旅游等缺乏总体规划,中医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相关产品开发无明确主攻方向,传统中药的优势呈弱化趋势。
(二)中药材种植问题突出。一是质量问题,一些地产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质量、产量不稳定,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二是种植规模小,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组织化程度低,栽培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离GAP生产基地要求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有一定距离。
(三)中药生产落后。中成药、中药饮片产量小,列全省第六,只占全省3%份额。中药企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技术人才缺乏,新产品研发能力弱,真正的中成药新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技术创新能力弱,新工艺应用少,尤其是制剂研究和保健品开发能力弱,导致中成药生产工艺原始,制剂品种单一,不能有效带动地产药材的深度开发利用。
(四)中药流通企业现状堪忧。一是没有规模较大的中药批发企业,多数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小,成本高,利润薄。二是中药零售多依附西药零售网点,经营缺乏特色,产品质量一般,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三是老字号面临困境。如“寿全斋”,缺乏优质货源直供基地,搬迁多次,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再加上药品经营企业开设中医坐堂审批从严,医保定点难度较大,不能形成名店名医坐堂的便民医疗保健特色。
(五)中医药保健旅游处于空白状态。没有中医药保健旅游项目,市场未形成,相关研究少之又少。现有的中医药博物馆开放度和知名度低,接待能力十分有限,游客很少。
(六)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药研发、栽培、加工、经营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既有良好专业素质,又有较强沟通能力的人才严重缺乏。名老中医一方难求,基层中医药临床人才后继无人。民营中医药科研机构得不到有关方面强力支持,举步维艰。
三、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建议
国家初步确定了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将全力从中医药资源大国向中医药服务与贸易大国转变。国务院2009年发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当前,中医药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纯天然绿色食品、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植物药、生物药越来越受青睐。中医药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制药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对促进宁波科学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建议:
(一)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把中医药产业发展列入我市“十二五”规划内容,编制中医药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内容涵盖种植、研发、生产、服务和健康养生等方面,确定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切实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尽快出台《宁波市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中医药产业全面、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政策扶持,助力中医药发展。完善中医药财政投入机制,建立中医药服务机构、服务项目补偿机制。各级财政要把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农业产业化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项目补助费)和工业发展技改资金的支持范围。实施中医药名医战略,推广鄞州经验,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的报销比例,鼓励中医药消费。进一步落实药用植物种植补助政策,研究制定中药出口企业有关税收、融资优惠政策,鼓励中药制药企业自建原料基地和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加大对药品零售企业开设中医坐堂和医保定点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吸引海内外有影响的中医药企业中国区总部及地区总部,签署战略性协议,使宁波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研发、销售、信息、人力资源聚集地。
(三)培育人才,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促进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培育中医药研发、栽培、加工、经营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训,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着重培养既有良好专业素质,又有较强沟通能力的人才。二是重视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要挖掘中医药文化积淀,如民间名老中医、祖传秘方、偏方,收集中医药对联、名句等汇编成册,整理、编写中医药文献资料,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利用。三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加强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开辟中医药保健论坛,提高中医药机构文化品位。四是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利用媒体引导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氛围。特别注重青少年的中医药知识普及,可参照北京市中医局编发的《青少年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编写具有宁波特色的中医药普及读本。五是开展合作交流,推动中医药事业对外开放。
(四)突出重点,积极发展具有中医药优势的特色行业。宁波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有效抓手是大力培育中药材种植、中药制药、中药流通、保健、旅游等特色行业:
1、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一是建立中草药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基地;以宁波传统的地道药材贝母、麦冬、白术等为重点,建设一批规范化栽培、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基地;大力发展药用观赏兼备的红豆杉林,增加红豆杉在我市十万亩珍贵稀有树种中的比例;在动物园附近及即将建设的植物园内规划建设药用植物园,引种培育中药材,建立中草药种植和管理示范基地。二是开展科学种植,提高地产中药材质量,开展科技攻关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高药材种植水平。
2、扶持发展中药制药业。一是抓住医改机遇,对照《基本药物目录》,争取成为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厂家,做大做强制药企业。二是通过兼并重组,开展委托加工等合作业务,大力推进医药行业资产重组,提升企业的资本质量和竞争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打造品牌,培育2-3个在省内外具有知名度的中药大品牌,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做大传统药,做精专科药,拓展产品链,以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四是以西医理论指导中药生产,开拓国际市场,提高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附加值,争取国际市场定价权,力争在5-10年内,成为原料药和药用植物提取物生产出口基地。五是以新产品引导保健消费,开发天然植物药、海洋药物、生物药物、化妆品、饮料食品等,延伸产业链。六是试行中药在医院内制剂管理与应用等扶持政策,对名老中医验方、院内制剂、现代复方加以开发利用,扩大应用范围。
3、做强做大中药流通业。一是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行业自律,实行网络监控,杜绝假药流入。重点规范参茸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注重产品品牌的注册登记和宣传,改变统货低价策略,实行优质优价,以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声誉,打响宁波保健品品牌。二是光大“寿全斋”等老字号品牌,学习借鉴杭州胡庆余堂“药店+博物馆+中医坐堂+中药加工”模式,规范中药采购、运输、验收、贮存、使用等环节管理,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
4、规范提升中医药保健业。一是开发中医药保健产品,包括保健食品、化妆品和保健用品等,活跃旅游保健品市场。二是发扬中医特色医术,弘扬中医传统服务,规范保健行业。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不断开发新型中医药服务业,延长中医药保健服务产业链,提升内涵,做大针灸、按摩推拿、刮痧拨罐、中药美容、气功减肥、体操养生等服务,让更多的人享受温泉疗养、海岛日光浴等。三是发挥市县两级中医院示范作用,搭建中医药保健平台,重点开发老年人市场,丰富产品结构,开办有益老年身心健康的中医药保健项目。四是大力培育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5、开发兴起中医药旅游业。打造特色中医药保健旅游项目,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游、健康养生体验游、药食同源体验游等,推动中医药保健服务业转型升级,提高中医药服务在我市服务业中的比重,带动中医药产业,实现产业互动升级。一是推出以中药材基地、中医院、中医药博物馆、疗养度假地、旅游饭店等为依托的中医药旅游基地,结合观光、商务和休闲度假旅游,结合中医药旅游点和常规旅游点,集中散落在民间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形成类型齐全、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品质上乘的旅游线路,开展中药材生产基地游等。二是制定品牌宣传促销方案和响亮的宣传口号,开发市区中医文化养生游、宁海森林保健养生游、东钱湖运动娱乐休闲游、鄞州中医药保健购物游等项目。三是在旅游景点开设专卖店,出售中药材、常用中药饮片、含中药特效成分的保健品、化妆品等。
(本课题组长:常敏毅,副组长:陈为能,调研组成员:蒋相辉、占慧杰,多媒体制作:池逊、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