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
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
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抗震救灾
五一口号
  网站搜索
  五一口号

 
继承传统为国是,情系参政谋发展 
 
2008-04-28
 

 

——纪念五一口号发表60周年

常敏毅

 

    60年前,在晋察冀解放区的阜平县城南庄里,发生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这就是刚刚从陕北转战到这里的中共中央领导在4月30日的工作会议上,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决定:在《晋察冀日报》上刊出了《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

   “五一口号”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查检当年历史档案,得知“五一口号”中的这段最终导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语言,是毛泽东主席亲笔写在原稿上的。

   

   一石激起千层波澜,消息迅速传遍海内外,引起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在香港。沈钧儒先生说:“蒋介石召开伪国大,举国唾弃,天怒民怨。而中共‘五一口号’一呼而天下应,足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啊!”

    5月5日在香港的农工党中央组织,率先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南京独裁者窃权卖国,史无前例……读贵党五一劳动口号第五项,‘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态度鲜明地发布了响应通电,拥护中共“五一”号召。随后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同共产党真诚合作,共谋国是,为建立新中国献计出力,一起筹备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起组建了广泛代表各方面利益、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中央人民政府,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一起缔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口号”,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进而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崭新篇章。“五一口号”的发布和响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

    60年前,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历经60年的风雨洗礼,这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生机蓬勃。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基本政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农工民主党建立于1930年,具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以来,农工民主党就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社会服务和促进台湾和平统一等问题上,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强化民主监督,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年,我们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就是要认真回顾农工民主党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光辉历程,认真总结多党合作的宝贵经验,切实搞好政治交接。重温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唯一的正确选择;展望未来,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才能正确履行参政党职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农工党宁波市委会按照农工民主党中央的部署,已从去年开始,将用一至两年时间,开展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充分认识到,此次学习教育活动是民主党派适应时代要求、提高自身素质的自主选择,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既是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载体,是开展思想建设的良好契机。因此,经市委会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决定联系我会实际,将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围绕保持和发展党派成员的进步性”这一内容开展。

    这次“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重点是,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关键是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目的是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推动和实现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民主党派新老领导人都始终做到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立场不变,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和同心同德的政治态度不变,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团结奋斗精神不变。无论是在风雨交加的困难时刻,还是在一片艳阳的顺利时期,我们都能够做到为国绸缪,肝胆相照,激情参政,敢为诤友。

    我们的一些提案和相关的调研报告,为促进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比如5年来,市委会在市政协全体会议和常委会上提交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19篇,提交集体提案和个人提案175件;其中大会发言“我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的建议”、“倡导正确的婚检观,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宁波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推进婚孕期间医学检查工作的意见》都采纳了大会发言中的多条建议。大会发言“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做好老年人维权工作”、“民办医疗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净化网络环境,倡导健康上网,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宁波电视台“政协视点”栏目中做了专题报道。集体提案“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的建议”、“关于加大实施中水工程力度的建议”和 “关于开展宁波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也都被市政协主席会议确定为政协重点提案。

   市委会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了解社情,反映民意。连续4年市委会与《现代金报》联合发起“委员代表进社区”活动,受到了市民们的热烈欢迎。委员进社区获取第一手素材,为撰写提案、信息提供鲜活的内容。我们认为,这一形式有效地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提高了提案质量、反映了百姓心声。今年市委会进一步深化密切联系群众的举措,又邀请了市民代表作客党派机关,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市委会由此架设起了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保持了与市民代表的经常性地联系,及时整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更好地履行了参政党的职能。《人民政协报》、《团结报》、《联谊报》对这一创新方式作了报道。

   在新时期我们社会服务工作也体现了“五一口号”的灵魂,就是要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来开展惠及民生的活动。为此,农工党宁波市委会动员广大党员,不但要在岗位上建功立业,而且要更加关注民生,积极参与为构建和谐社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工作。我会在山区建立了长期为民服务的基地,为山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光明工程”;市委会组织医疗队在宁海县桑洲镇开展大型义诊服务活动;机关干部自发捐赠运动服、运动鞋数百套,送给山区中小学生。组织医疗队到建筑工地为外来民工义诊服务,还赠送了价值数千元的常用药品。组织我会医学专家编写《新农村农民健康保健手册》和《办公室工作人员保健手册》小册子,免费赠送农民朋友和机关干部。我会多次组织党员到山区、海岛、社区进行捐书、义诊等活动,共捐赠各种农业科技知识读物、科普宣传画册等书籍5000本,还在云湖小学建立了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向慈城镇观庄文化宫赠送价值5000多元的农业科技书籍,还和黄鹂社区建立了共建“和谐社区”的活动基地。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的攻坚战中,市委会全体党员、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在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抗击,共同构筑起抗击“非典”的无形长城,广大农工党员经受了一场特殊的考验,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惧风险,依靠科学精神,依靠集体智慧,沉着应对,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为宁波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市委会受到农工党中央、省委会的表彰,评为农工党中央、省委会“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市委会还连续多年评为了农工中央“国际科学和平周”先进集体、“全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先进集体、“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省农工党“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和市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特等奖等等。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推进政治交接,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农工民主党老一代领导人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积极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农工党宁波市委会一定会一如既往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奋发有为,创新务实地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善议大政谋发展,敢进诤言为民生,团结、凝聚和引导全市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去。

 

2008.4.4

 

 
----------------------------------------------
    本信息已访问: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