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无畏乳名成祖,1924年1月生于象山县南庄乡泽心村。祖父农民,是种田养猪好手,挣得一份颇为殷富的家产。父亲宋栻,宁波高工土木专业毕业,从事公路建造,因造路迁坟得罪一个国民党人,坐了牢,在狱中发愤自学中医。出狱后行医为业,发誓不干国民党的差事。无畏6岁,就随堂叔去慈溪洪塘小学读书,父亲以“无畏”为学名鼓励之。初中考入浙江省立四中,1939年春毕业;高中考入浙江省立六中。1944年秋,考入国立英士大学。不一月,他父亲行医回来,在鸡鸣塘岸被鬼子当作靶子一枪撂倒。这家仇国恨使他陡然成熟不少,他痛恨日寇,也痛恨不抵抗的国民党,终于化成爱国反蒋的种子,长埋心间。
锋芒初试温州城
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英大从泰顺搬至温州。学生以为从此政府会重振山河,重视教育,改善设施,提高大学待遇。谁知几个月过去,毫无动静。伙食还是那么的差,糙米蒸的饭,没有油香的菜,连一周一顿的红烧肉,数量也越来越少,有人说是校长杜佐周克扣学生伙食费缘故。
突然传来了昆明“一二·一”惨案的消息,愤怒的学生们贴出了“严正声明”、“强烈抗议”,以表达对昆明学生运动的支持,对国民党云南当局的谴责。不料遭到杜佐周的斥责和制止。于是校园里就爆发了“倒杜运动”。
宋无畏和陈希贵等成立“倒杜团”,率先在膳厅张贴“打倒校长杜佐周”的标语,把尚在暗中串连的“倒杜运动”公开化。接着,“民主建校会”、“护校委员会”也表态亮相。杜佐周见事态扩大,便于1月27日宣布提前放假,企图扼杀“倒杜”运动。
三家社团联合起来,要求校学生会召开学生大会,抵制校方的决定,并要校长当场表态。校学生会采纳了意见,但大会开始之际,杜佐周溜了。宋无畏考虑大会可能因之流产,就布置“倒杜团”成员,兵分三路直奔码头,把杜佐周拉了回来,推到台上。听着学生对他滥用亲信,贪污渎职,压制民主的揭露和责问,杜佐周只好答应不提前放假,不因此处分任何学生,自动向教育部报告引咎辞职,并签了字。
“倒杜运动”的胜利,使三家社团感到团结一致的重要,就并入刚成立的民主学社。人数从10余人增至50余人,召开大会,通过章程,确定以“研究学术、争取民主”为宗旨,成立理事会,宋无畏等9人被选为理事。
1946年3月初,新学期开始。杜佐周在幕后反攻倒算,说是奉教育部之命,解散各院学生自治会;开除煽动学潮的5个学生;由工学院院长周尚代理校长一职。这是学生们始料不及的,民主学社连忙举行理事会,力主罢课的宋无畏说:“校方用‘解散’、‘开除’的高压手段,迫使我们屈服;我们不采取更有力的手段还击,‘倒杜运动’必然半途而废,而压迫愈来愈烈,今天开除5个,明天可能开除10个,后退肯定没有出路。我意见实行全校总罢课,要求教育部查办杜佐周,收回解散学生会和开除5名学生的决定,不达目的,决不复课。”大家为他的镇定、分析所感动、所折服,并决定分头去做罢课的思想工作。
英大当时有工学院、农学院、法学院,而法学院最活跃,是全校的“风眼”。新学期开始,各院学生会正值改选,宋无畏众望所归,当选为法学院学生会主席。这样就推动了全校的总罢课。
罢课斗争持续了近3个月,民主学社先后去杭、沪、宁举行记者招待会,扩大舆论压力。教育部最后采取狡猾的平衡手段,一面让杜佐周引咎辞职,一面维持开除5名学生的决定。学生们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校长终于被赶下台。为此不倦斗争的宋无畏,也赢得全校同学的拥护和信任,当选为校学生会主要负责人之一;而之后在民主学社改选中,又被选为常务理事(对外称社长),社员发展至80余人。成为英大学生运动的核心。
6月8日,正当校内斗争取得胜利之时,校外发生大规模“抢米风潮”。温州军警开枪镇压,打死打伤群众11人,英大、温中学生千余人冲出校门支持群众,包围专员张宝琛寻欢作乐的戏院,宣布“三罢”,而保安司令部则宣布全城戒严,对“滋事者”格杀勿论。在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宋无畏和忻鼎云(也是学生会负责人之一)到温中研究如何支持“米风潮”斗争。议定举行有组织的大规模游行示威,统一口号,要求严惩凶手,查办张宝琛;其次向温州当地政府交涉,要求政府勒令粮店按限价开店营业。这样,自发无序的斗争,变成了有组织有目标有秩序的合法斗争,使温州当地政府不仅不下令实行平粜,不久张宝琛也被调离温州。
“米风潮”事件的介入和处理,是宋无畏从校园走向社会,从领导单纯学生运动进而驾驭复杂的社会群众斗争的开始。虽是锋芒初试,但足以证明他非凡的勇气和才智。于是,他的名字,象一颗新星,从英大校园升起,闪耀在鹿城的夜空。
风云叱咤婺杭宁
1947年夏,英大学生掀起迁校风暴。这是一场与国民党政府的较量,非同寻常。
究其起因,一为校舍,二为校长。1946年暑假,教育部令英大迁至金华,但校舍无着,借用天宁寺、民房,乃至原监狱的房子,学生自然不满;而新校长是杨公达,不是教授学者,而是国民党重庆市党部党棍,下榻南京,忙于竞选立法委员,不仅置学校不顾,还把学校经费挪作竞选之用,学生自然气愤之极,终于有人喊出了“打回温州去”的口号。
4月23日,教育部批准杨公达辞职,却令总务长周尚代理校长。顿时全校哗然,就象火药库被引爆,“请愿去,到教育部请愿去!”“教育部就是不重视英大,难道就派不出一个象样的校长!”“坚决打回温州去!”
在这群情激奋,全校骚动的时刻,宋无畏通过民主学社理事会,校学生会负责人会议,勇敢地站出来,就迁校问题召开学生代表大会,作出三项决议:迁回温州,反对周尚代校长,恢复法学院。大会并通过成立以宋无畏为主席的迁校委员会,领导指挥迁校斗争。
教育部长朱家骅当时恰好来杭,宋无畏派代表前往陈说,却被一口拒绝。于是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宋无畏通报与教育部交涉结果后说:“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迁校要求,安于现状;要么组织请愿团到南京去,争取兄弟学校、社会各界的支持,迫使当局尊重我们的要求。为此,迁校委员会决定成立晋京请愿团。并从第二天起实行总罢课,除毕业班外,均可加入请愿团。”会上又成立宋无畏、朱正宪等5人的请愿团主席团。
5月7日,600余学生登车北上。南京当局惊恐万状,电令浙江省政府、铁路局务必制止学生进京。所以火车开开停停,到杭州天竟大黑。8日晨,火车头都开跑了。省主席沈鸿烈、杭州市长周象贤假惺惺带着食品前来慰问、劝阻,学生们喊着“要火车头,不要面包”,把他们轰回去。为了显示决心和力量,第三天,在主席团“没有火车头,推着火车走”的号召下,600余人分两批轮流推着三节车厢前进,出城站、过艮山门,但至笕桥动弹不得,原来当局竟卑劣到把铁轨撬了,使沪杭线中断,并嫁祸于英大请愿之故。主席团不得不举行文化教育界和记者招待会揭露真相。
10日,教育部次长杭立武要学生派代表去省府回话。杭立武一开口就指责请愿团不成体统,影响恶劣,除可派10人以下的代表团去南京,其余立即返校,否则不惜以解散英大而整顿之。宋无畏不卑不亢地说:“不是学生不成体统,实是教育部不关心英大,校舍没校舍,校长不象校长,怎叫学生安心读书,杭次长关心英大,不妨去金华看看”。杭立武被驳得无以为对。
至于去京问题,主席团商定,除派出9人代表团赴京外,其余化整为零,各自分散上车,一周内到中央大学丁家桥分部集中。
17日,分散至京的有300来人,估计差不多了。于是19日上午,宋无畏为首的代表团率领300余同学直奔教育部,冲破警卫、卫戌司令部士兵的重重阻拦,迫使朱家骅答应谈判。9名代表个个慷慨陈词,朱家骅理屈词穷,答应任命新校长,争取恢复医学院,但对迁校一事,需再研究,原则上“不建即迁”。但来京学生必须立即返校。
请愿目的基本达到,但宋无畏并不准备立即返校。在接触兄弟学校后,觉得英大斗争目标太狭隘,不如兄弟学校高远,为国家和平、人民温饱和民主权利而斗争。决定带领同学们参加第二天的“五·二O”大游行。
20日晨,他们跟随中大同学到四牌楼与宁沪苏杭6千余学生汇合,打起“英大晋京请愿团”横幅,高呼“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大步前进。至珠江口,竟遭反动军警的血腥镇压,受伤百余人,被捕28人,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五·二O”惨案。
“五·二O”学生运动意义重大。毛主席说:“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是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英大参加“五·二O”运动,还有其特殊意义,即新华社在23日《蒋介石的末路》评论中指出的,“以蒋介石师傅陈英士和蒋介石自己得名的浙江英士大学和南昌中正大学,过去是没有参加过学生运动的,在这一次却站在斗争的前线”。表明英大学生运动走上了爱国反蒋道路,对全国有特殊的影响。
作为学生运动领袖的宋无畏,自然得到同学们的赞许,有人夸他遇难不惊,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有的赞他处事果断,身先士卒的大将风度。可他却觉得个人力量微不足道,特别当斗争激烈复杂的时候,亦渴望有组织可依靠,于是在回杭之时,找在温州时英大校友,时为农工党杭州特派员赵综流,而加入农工党。
根据农工党继续推进民主和平运动精神及宁沪苏杭四区学联决定,宋无畏回金华后,就仍以民主学社为核心,准备在金华举行一次抗议当局镇压“五·二O”运动的大游行。6月26日,英大700余学生,10余位教授,扛着“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旗帜走上街头,用宣传车高音喇叭开道,有活报剧演出,有歌咏队演唱,声势浩大,金华当局关门大吉。可以说这是“五·二O”游行在金华的继续。
蒋介石被英大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愿、游行所恼怒,就派他的侍从室秘书汤吉禾为英大校长去收拾局面。他用突然袭击办法,开除宋无畏等9人的学籍。并派人监视,不许接触,遣送原籍,并在上海《大公报》上刊登“开除令”,以断9人升学或工作后路,手段十分毒辣。其余20余名活动分子也受到处分。
捐躯原为求解放
宋无畏像受伤的鸟儿飞回了窝,但搏击长空的愿望丝毫未减。他去立三小学、台州中学教书一年之后,他要上四明山打游击,但遭到母亲坚决反对,为不再伤母亲的心,只得作罢。
就在这时,中共象山工委派果育小学校长陈明炎前去争取他参加地下工作,宋无畏就毫不思索答应。1949年元宵夜,他到果育小学参加骨干会议,听了中共象山工委负责人陈照华关于形势的传达,建立武装迎接解放的任务,最后和20余同志宣誓:吾等在共产党领导下闹革命,决心革命到底。如若三心两意,出卖革命,五雷轰顶。
4月25日,陈照华根据浙东游击纵队第四支队首长邵明指示,具体部署象山暴动计划,宋无畏担任总指挥部秘书,兼管宣传。会议一结束,宋无畏就和陈广前等拟就《丹城行动计划》、《告象山国民党大小军政头目书》、《告米蛀虫周凯旋书》,又刻印成传单,在丹城、石浦、西周等地散发、张贴,号召全县人民“配合解放军,打倒蒋介石”。
暴动原定5月3日,但2日夜泄密。策反了哨兵和机枪手各1人,步枪和轻机枪各一支(挺)。负责接应的先把他们领至张岙,再转至灵岩山,和那里农民队伍汇合,成立浙东游击纵队第四支队第五大队,参加地下工作的均为第五大队的成员。其中未暴露身份的,仍回原地。
县自卫总队密谋进剿,隐蔽其中任秘书的胡善继找宋无畏商量,宋无畏主张发动政治攻势,转移敌人的视线来减轻五大队的压力,就制作传单标语和印章。当人们看到盖有五大队大红印章的宣传品,就将五大队进城的消息传开了,县自卫总队不得不分兵巡逻、防守。
后来五大队转移至旦门廿亩田,给养困难。陈明炎、宋无畏4人凭胡善继搞来的通行证,冒险把大米、香烟、草鞋送上山去。宋无畏还以指导员身份讲话,介绍周边形势,指出胜利在即,使士气为之一振。
山上回来,他的堂叔就劝他到外面避风,说是县里正在查廿亩田之事。宋无畏说:“风险总是难免的,以后小心些就是”。
不料6月28日,国民党长江部队(87军)的谍报课长崔某,化装成替四明山革命根据地送信的农民,到洋心来找宋无畏。在确认是宋无畏后,十余个便衣就一哄而上,把他押至家中翻箱倒柜,搜出《丹城行动计划》和分工名单。原来他们在西周渡口从一形迹可疑的青年学生身上,搜出一封洋心宋无畏给宁波一中学老师的信,疑是情报联络,就赶到洋心。不期抄出暴动计划,高兴万分,就押往西周师部审讯。同时被捕的有陈希贵,是英大台中同学,在象山税务所工作,一起参加地下工作。
所谓审讯,就是严刑拷打。飞鹅吊、抽鞭子,皮开肉绽,鲜血淋漓,让你意志动摇。因认定宋无畏是共党头头,就要他供出名单上的人的住址、工作单位。无畏没有口供,敌人就在他的每个手指上,刺进两枚长长的竹针。俗话说“十指连心”,无畏痛的昏了过去。7月3日,军部命令将宋无畏、陈希贵押至石浦再审。当时宋无畏手背肿得象馒头一样,因天热化脓,轻轻一压,脓血就从手指指尖喷出。敌人还是不放过,今日老虎凳,明日烙铁熨身,甚至拉出去假枪毙。宋无畏无愧是个无畏战士,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7月8日,丹城解放。石浦之敌准备逃跑,将宋无畏等押上兵船解至六横。12日押至定海警备司令部。19日午夜,警备司令周垒(也是国民党浙江省主席)终于下毒手,将宋无畏、陈希贵、胡善继、陈双辉(县政府特务秘书、丹城暴动副总指挥)、桂礼俊(小学教师、地下工作者)5人提去,杀害于荒野。
一颗彗星,划破沉沉的舟山夜空,陨落在茫茫东海之中。
1950年6月,舟山解放,烈士生前战友陈广前随大军登上定海,寻找他们的下落,找了三个月,才在定海西门蔡家弄外的荒草滩里寻到5具遗骸,含泪运回象山,胡善继的遗骸被亲人认定单独安葬,宋无畏等4人遗骸已无法辩认,就葬在鹰咀山下。象山县人民政府立碑为之纪念。
注:宋无畏系农工党党员,1983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