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我会党员、三航四公司项目经理马湘波
马湘波,1965年7月生,1987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分配到中港三航四公司。多年来他转战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在实践中创立了自身的品牌,为祖国的港口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已的贡献。
2003年初,他奉命担任舟山某海军码头工程的项目经理。该工程当时是在建的规模最大的海军工程,事关海军能否迅速形成战斗力,对提高国防实力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其一,部队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在管理上有特殊性。其二,公司刚刚自行研制并投入生产的直径为800毫米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以下简称PHC桩)首次在该工程上大量使用,能否顺利沉桩关系到PHC桩的投资能否迅速见效,更关系到公司在市场上的声誉。针对上述情况,他知难而上,把压力变为动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码头工程的建设中。
如何落实好部队要求,高效率、高标准地组织好施工,是他时常对自我工作进行评估的一条标准。为此他着重抓好进度、安全和文明施工三个环节。在抓施工进度时,他既注重计划的制订,更重视上下、左右的协调,使施工各点、线、面能够有效地串成一体,高效率地向前推进。在安全工作上,他在认真落实局、公司有关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建设部安全施工管理标准,做到用电一机一闸一保护、用机有各类防护、各个施工点均有安全保护措施。在文明施工上,他十分重视职工良好施工习惯的养成,重视对外包队伍不规范施工作业方式、不文明施工习俗的纠正,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逐步形成规矩、文明的施工方式。为保持施工的整洁有序,他还下苦功推行定置管理,使近两万平方米的生产施工区域各类材料、物体堆放整齐划一,各类标识清晰,各种警示标志明确醒目。为保持生产生活区域文明卫生,他派员工每日清扫环境。码头工程自开工以来,各级部队首长对项目部的文明施工水平赞不绝口。
由于码头工程在军事上的独特地位,业主东海舰队反复要求项目部抓好工程质量,码头二面八线要平直顺畅,所有预制、现浇构件要棱角分明,工程内在质量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战火的考验,项目必须创全军优质工程。作为项目经理,马湘波在具体落实创优目标和创优措施时,牢牢抓住工艺创新、技术保障和抓好质保体系三个环节。在工艺创新上,他动了不少脑筋、出了不少思路。在自己努力进行工艺创新的基础上,还十分注重全员工艺创新水平的提高。他在项目部每周的工作例会上划出部分时间让施工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交流、探讨施工工艺,一些关键工序还采用专题研讨的办法落实、完善施工工艺。在技术保障上,他可谓是殚精竭虑。为确保900多根超长PHC桩沉桩顺利,他一方面组织加强常规的测量工作,使码头基桩的正位率达到100%;另一方面坚持沉桩跟班作业,组织加强对所有运抵现场桩身的质量检验,并根据地质状况对PHC桩的极限拉应力等技术参数加以验算,施工时采用D80型柴油锤开一档沉桩的方法来减少沉桩时桩身拉应力,确保超长PHC桩沉桩安全顺利进行。在他的带领下,在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码头超长PHC桩沉桩较为圆满地完成,为公司进一步完善PHC桩制作和施工积累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为开拓PHC桩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抓好质保体系上,他一方面非常重视常规的质量管理工作,加强项目部内部的三级复验制度,使质量管理网络覆盖到工程的每一个角落、每道工序;另一方面,采用工艺交流、技术交底、“工地课堂”授课等 形式来提高操作人员的作业水平和操作技能,外包队伍的劳动熟练程 度大幅度提高。由于他在工程创优工作中措施得力,码头的总体工程质量在该海军项目中一直名列前茅,项目部也因此而屡屡获得业主及上级首长的好评。
由于在海军工程中的优异表现,他本人被评为2003年度三航局先进生产工作者,项目部也被评为公司2003年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重点工程立功竞赛优胜集体。
2004年7月,马湘波转战宁波大榭岛,担任万华工业园码头工程项目经理。由于项目部的管理模式由海军工程传统的清包型向万华码头新的管理型转变,很多职工思想波动很大,担心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为此他苦口婆心,劝说工作一个一个地做,思想疙瘩一个一个地解,最终实现了项目部的平稳过渡,也展示了他作为项目经理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才华。到了大榭岛后,他用最短的时间理顺了海事处、边检、消防、质量监督站等外围关系,为码头顺利施工铺平了道路。如果说舟山的海军工程凸显了他作为项目经理在施工管理上的不凡才干的话,那么在大榭万华码头,他作为项目经理在经营和外交上的天赋则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
马湘波为人坦荡、诚恳但不乏活跃,做事持久、专一但不失灵活,思维严谨、填密但不乏新意,工作勤奋、苦干但不失灵巧,这就是以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工作技能谱写青春乐章的一位年轻高级工程师的真实写照。